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,戏曲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,在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光彩。
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壮剧,曾在广西、云南一带盛行,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然而,在传统戏曲式微的当下,百年老剧种如何留住观众、培养人才、扩大市场,再次焕发青春?有“中国壮剧之乡”美誉的广西田林县,交出了一份喜人答卷。
5月5日,田林县“吼敢”壮剧节的重头戏——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壮剧《瑶娘》在该县文化广场展演,演出对公众免费开放。下午5时不到,广场上已经陆续有观众来抢占“好位置”。
“我们几个是百色市右江区汪甸瑶族乡的,下午忙完农活就赶紧搭车过来了,担心来晚了没有位置。天气预报说今晚会下雨,我们带着雨伞雨衣来,就算下雨也不走!”今年60岁的养殖户王彩凤笑着说。
晚上8时,演出正式开始,观众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。观众观看壮剧的热情丝毫不逊色于歌迷观看演唱会。
壮剧《瑶娘》的灵感来自田林县“壮族祭瑶娘”这一传统民俗。该剧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近代的潞城瑶族乡弄光村。传说有一位美丽的蓝靛瑶姑娘,爱上了一位壮族小伙子。两人冲破壮瑶不通婚的世俗阻力结成连理。蓝靛瑶姑娘给壮族人民治病疗伤,传授瑶医草药,后来为搭救落水女子而遇难,深受壮族人民爱戴。为了纪念她,人们修建了瑶娘亭,年年祭拜,一直沿袭至今。
在本次展演之前,壮剧《瑶娘》已经在南宁、百色等多地的剧场、高校巡演,收获好评如潮。
戏曲要振兴,必须走向民间、回到民间,回到发展的源头。
壮剧节期间,村头街尾的戏台好戏不断,农村剧团“送戏进城”更是当地百姓最期待的活动。今年,活动组委会首次对剧目提出要求,要求不可以“炒旧饭”,多关注中国梦、精准扶贫等社会热点。
壮剧缘何能吸引年轻观众?在黄友江看来,这与剧目内容有着紧密关系,“以前的剧目来来去去都是家道中落、上京赶考、中状元、拜堂成亲这些老套路,看久了谁都会厌烦。现在的壮剧题材新,内容活,讲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。今年汇演中有一出讲述贫困户通过养鸭子致富的戏,非常受欢迎。”
老剧种,年轻态。田林县是北路壮剧的发源地。北路壮剧诞生于清朝乾隆年间,有生、旦、武、丑共四大行当,包括正调、卜牙调、开腔调、山歌调、采花调、姐妹乐等26个主要唱腔。
近年来,当地政府大力扶持壮剧发展,为每个业余剧团落实1万元的发展基金。目前,全县农村业余壮剧团已从2007年的8个发展到现在的110多个。
壮剧节期间,田林县乐里河畔摆起三百多桌宴席,近4000人围坐在一起同享百家宴。一时间,敬酒歌四起,你来我往,觥筹交错,好不热闹。热闹的百家宴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。游客张玲身着传统壮族服饰,切身体验了一回壮族盛宴。“我是从田阳县过来的,第一次参加田林百家宴,真的好热闹,明年还想来。”张玲笑着说。
得益于壮剧的发展,田林县街边的缝纫店也热闹了起来,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饰已经成为抢手货,全手工缝制的一套价格过千元,需要提前两个月预订。
以壮剧迎宾、以壮剧传情、以壮剧聚力、以壮剧招商……田林县的壮剧复兴之路,正越走越开阔。
(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)
文章来源: 网络
发表评论